欢迎光临睢宁新闻网!
关键字搜索

让每一块石头“活”起来 -尊龙凯时官方app下载

让每一块石头“活”起来

时间:2023-11-28 08:54来源:睢宁融媒体 作者:睢宁新闻网 点击:

​记者  杨艳秋

11月中旬,气温初降,有了冬天的感觉。记者在官山镇龙山社区湖山组见到许良伟时,他刚从一户人家安装大理石灶台回来。一米八几的大高个、粗犷的外表,更像是一名装修工人。而他却有一个令人称赞的身份: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雕)传承人。

在位于湖山组的石艺工作室内,生动灵活的小兔子、不怒自威的狮子、怡然独立的仙鹤……一座座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石雕作品都是出自许良伟之手。

许良伟笑着告诉记者,第一次见到他的人,都觉得他不是一个干细活的人,也很难与手艺人联系起来。但他身上,却有着“技能改变命运”的励志故事、一步一个脚印“雕石成金”的逐梦旅程。

缘起:“一定要有一门可以安身立命的手艺”

许良伟今年39岁,当年因为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早早就独立生活了。2001年,17岁的他前往浙江舟山,跟随舅舅学做生意。在那里,碰巧遇到一家石头加工厂正在招学徒。兴趣使然,许良伟就拜了石厂老板为师,学习雕刻技艺。

刚进师门,师父就交代许良伟:“一定要有一门手艺,在困难时能维持生计。”这句话成为他终身受用的人生哲学。“从17岁到现在我学了20多年,雕刻手艺让我成家立业,给了我现在的一切,我一直心怀感恩。”许良伟说。

历练:从“学徒”到“胶水师傅”

虽说拜师了,但一开始许良伟做的却是一些杂活。当时许良伟还需克服的一大难关,就是当地的方言他听不懂。

“感觉自己就是个外人,遇到不会的想跟人请教,人讲的我又不明白,也搭不上话。刚开始也没人带,心里很不好受。”说起开始时的窘状,许良伟说那时还是比较难的。

虽说没人带,但许良伟是个“有眼力劲儿的人”。平日里没事他就请同事们吃饭,多和他们联络。趁着给大家盛饭、聊天的间隙,讨教石刻的技巧。做不了大活,他就跟着现场观看,帮助扫尾修补石雕上的小瑕疵。

嘴甜人勤快,一来二去,当时的同事们对他都很友好,也乐于教他。由于修补破损石雕的瑕疵细心又工整,许良伟还得了一个“胶水师傅”的称号。也是这颗对学手艺执着的心打动了他的师父,慢慢地他也学到了更多的石刻技艺。

提升:石头里雕刻出不同人生

“想吃这碗饭,那就得一辈子去钻研、去练手,不能停。”经过多年的磨砺,许良伟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石刻风格。人物、山水、花草、鸟、兽、鱼、虫等不同物件的雕刻手法,浮雕、透雕、镂雕等雕刻技术,他都认真研习。一块普通的石头,在许良伟的手中,手起刀落,经过几番雕琢,就变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石刻这个活要粗细结合,脑力体力都要跟上。刚学时用凿刀凿石头,或者用切割机开石头时,我手背经常被石渣蹦到流血。”许良伟说,多年的雕刻生涯,让许良伟患上腰肌劳损、肩周炎等疾病,手部也受伤无数,但他一直在坚持着。

即使后来越来越多的雕刻师傅使用机械操作,但在许良伟的心里,现代机械永远代替不了“手工”的灵性和鲜活。“经过自己刻出来的物件,是有温度、有灵魂的手工艺品。这是机械化制品所无可替代的。”许良伟坚定地说。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许良伟在雕刻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2003年,在浙江舟山普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五匠)石雕比赛中他荣获二等奖;2005年,许良伟被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雕)传承人”称号。

发扬:回到家乡助力文化振兴

2015年,许良伟从浙江返乡,并开始兴办石雕厂。期间,他曾参与安徽泗县标志性建筑——新汴河大桥石刻的设计安装。 

2023年1月,官山镇投资1000余万元,对龙山社区湖山组进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全面改善提升湖山的基础设施。改造过程中,官山镇对村庄里有历史和文化底蕴的10处老石头房,进行了保留和提档升级。镇村干部找到许良伟,希望他能为乡村建设出一份力。在镇村的支持下,许良伟石艺工作室在湖山组成立了。

为此,许良伟精心制作了部分石刻作品,加上之前的一些作品,工作室里摆放了近百件大小不一、各式各样的石刻。这为当地居民和前来参观的游客提供了一处欣赏石艺的小天地。

 

------分隔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