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睢宁新闻网!
关键字搜索

江苏南京:夯实根基,端牢端好自己的饭碗 -尊龙凯时官方app下载

江苏南京:夯实根基,端牢端好自己的饭碗

时间:2023-04-26 09:47来源:紫金山新闻 作者:睢宁新闻网 点击: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南京奋战在路上,努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的示范和引领,奋力争当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实践的引领者。

即日起,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推出“拼出中国式现代化南京新图景之农业现代化系列报道”,聚焦南京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新探索、新图景、新实践。

4月下旬,麦田抽穗、油菜结籽,一场丰收正在南京的乡村里孕育。溧水区明头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沈明头笑道:“我种了十年的地,今年的小麦长势最好,丰收不成问题!”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南京作为省会城市、长三角特大城市,一产增加值占比1.9 %,但落实“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的要求须臾不敢放松,始终将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2022年南京粮食种植面积从2019年的200.6万亩增长至207.32万亩,总产量从2019年的19.31亿斤增长至19.81亿斤。粮食种植面积、总产量逐年递增,粮食保障基础步步夯实。

南京六合龙袍街道赵坝村正在进行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丽华 摄

重任在肩、高位部署、全力推动,南京用决心与魄力筑牢粮食安全的“压舱石”,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特大城市粮食安全之路,也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南京实践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藏粮于地,“硬核”农田里“挖”潜力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南京地形地貌“六山一水三分田”,低山丘陵岗地面积占比60.8%,人均耕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要突破人多地少的局限,就必须严守耕地红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向“硬核”土地要粮食。

4月14日,记者来到浦口区桥林街道兰花塘,4000多亩高标准农田广袤平整,地铁s3号线从中穿过,半边小麦田里碧波荡漾,半边油菜地里金花绽放,阡陌纵横、沟渠分明,一派生机有序的景象。

90后新农人邵立昌正忙着小麦的农业生产。“小麦最怕淹水,水一多根系受伤就会萎缩。”他指着沟渠告诉记者,“我们的高标准农田就优先考虑了这一点,沟渠管网发达,排水能力强,从田里到渠道沟,经过三级净化后就流到长江了,不用担心污染问题!”

兰花塘连片农田是南京科技含量最高的高标准农田。这里曾经村庄分布零散,田块不连片,低产低效。整治以后不仅规整连片,还实现了灌区泵站远程控制、闸门远程启闭、田间灌溉远程启闭、渠道水情实时测报等功能,为稳产增强保障。

去年浦口兰花塘的秋收现场。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

从北边的浦口兰花塘,到南边的高淳胜利圩,新土地上都结出了沉甸甸的丰收硕果。南京近年来通过把低产田、蟹塘改造成高产农田,在有限的资源里充分挖掘粮食生产潜力,为近年来完成省定粮食任务注入新力量。

农田建设,三分靠建、七分靠管。截至目前,全市新划定的18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中,已有130余万亩实施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占永久基本农田的比例超过70%。

南京在建管并重的路上走在全省前列。去年南京在全省率先开展已建高标准农田的改造提升,对2010年前后建成实施的一部分损毁严重的设施进行改造或重建,还安排1000万元市级专项资金用于高标准农田管护,这在全省是首家。

资料图:兰花塘高标准农田

“投资标准上,省里对改造提升项目要求是2000元/亩,南京自加压力提高到3000元/亩,等同于新建项目的投资标准,从重建轻管变成建管并重,让高标准农田发挥长期效应,为粮食旱涝保收打下良好基础。”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陈少明说。

藏粮于技,“四新”技术中“护”高产

一粒种子,从破土到丰收,要经历一两百天的日晒雨淋,闯过气温考验、扛过病虫灾害,丰收才能如约而至。农业科技是粮食丰收的“保护伞”,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

溧水谷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小建站在千亩连片小麦田里,捏着已经扬花的小麦告诉记者:“我们已经给小麦做赤霉病防控了,在小麦扬花5%或者齐穗80%时候用药,这样效果才最好。”

陈小建种田20多年,是个老把式。“以前一个人能种10亩田就不错了,现在我们的工人一个人能管100亩。以前水稻亩产量能达到1200斤就是高产了,现在风调雨顺能达到1500斤左右,最高一年有1600斤!”

资料图:高淳区桠溪街道瑶宕村的稻田收获。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段仁虎 摄

陈小建已经是4000亩粮食的种植大户,高产的底气来自于科技引领的“四新”技术: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新品种“宁香粳9号”兼顾了“好吃”又“好种”的优点,稻套麦技术解决了粳稻晚熟茬口紧张的问题,测深施缓释肥技术大大节省了人工……截至去年,南京推广水稻机插缓混一次施肥绿色栽培技术5.2万亩,配套侧深施肥机械达164台,增加38台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终端设备,全生物降解膜水稻覆膜栽插示范6000亩,推广稻田综合种养模式1.5万亩。

南京科教基础厚实,涉农高校院所34家,拥有“两院”院士7名,充分发挥科教优势,与南农大、省农科院、金科院等签订“十四五”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南农大实施优质稻米等4个产业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项目。此外,万建民院士领衔的南方水稻研究所落户江宁区淳化街道,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王才林研究员成立的“江苏才林高科种业产业研究院”落户南京国家农创中心。

“我们还鼓励和支持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通过与农业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对接,深化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实现粮食产业节本增效。”南京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张屹说。目前,全市已累计建设83个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组织遴选542名农技指导员对接服务6333户科技示范户,推动优质农机装备和农技、农艺服务进村入户。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2.8%,位居全国前列,科技正驱动南京农业走向现代化。

产业升级,优质稻米里“孕”效益

发展粮食产业,南京不满足面积与产量提升,还立足巨大的市场需求和优良的生态环境,延伸产业链,发展优质稻米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4月12日,记者来到长江边的六合区龙袍街道赵坝村。紫雁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叶权特意准备了一锅饭,记者刚到现场就闻到一股米香味,锅里颗粒饱满白净的大米颇为诱人。“这几年米的口感更好了,回头客越来越多。”

他又带着记者来到农田里,蹲下来指着农地“揭秘”道:“农作物要从土地里‘吃好’,吃得‘有营养’,农产品品质才能好。我们根据专家建议有针对性地减少化肥和化学农药的使用量,现在我们的‘紫雁大米’已经被认证为绿色食品了。”

化肥、化学农药减量使用,这是四年来南京沿江5公里推进的重要工作。2022年沿江5公里区域化肥、化学农药施用量分别为3255.9吨和59.2吨,分别较2015年减少54.5%和31.4%,超额完成了化肥、化学农药分别削减50%、25%的目标,平均每亩施用化肥和化学农药数量大幅下降,沿江5公里区域化肥和化学农药“两减”幅度省内领先。

今年“南京好大米”评比现场

“粮而优则为米”,这是南京优质稻米产业链的发展思路。江宁淳化街道的土桥大米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当地现代农业园区内配备了烘干中心厂房和12台套烘干设备、日产100吨的加工流水线、380平方米的稻米保鲜库等,有力提升粮食附加值。

不仅是淳化,发展优质稻米产业已经成为全市的共识。连续举办7届的“南京好大米”评比,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章泳发现参赛大米的加工水平有明显提升。“以前经营户大米销售意识比较薄弱,不重视加工环节,大多是高温烘干,造成样品米外观有裂纹甚至有碎米现象。这几年,参赛主体普遍改为了低温烘干,对米粒的破坏小,米的外观整体水平大大提高。”

从近年来全省好大米的评选情况来看,南京地产粳米品质在全省位居前列。“农户从以前的‘卖稻谷’理念转变为现在的‘卖品牌’意识,促进了全市稻米生产标准化、优质化、产业化和生态化,优质稻米产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快速提升,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张屹说。

【专家点评】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李刚华:政府引导,农业新技术加快落地

南京耕地面积少、农业体量小,以往我们在南京的新技术落地项目比较少。近几年南京对粮食安全的重视程度明显增强,出台强有力的惠农政策,有力支持产学研等合作项目落地;生产全环节推广“四新”技术,强力塑造“金陵味稻”南京稻米区域公用品牌并开展母子品牌建设;“南京好大米”评比,带动稻米全产业链建设发展。

有了政府引导,科研单位推动更多新技术在南京落地。近年来南京农业新技术加快应用,全市遍地开花结果,既省工节本,又增强了农业的抗风险能力。这些眼见为实的效果让种植大户对“四新”技术接受能力提高,科技护航下农民们的种粮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升。科技让产量提升、品质提高、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我们科研单位的从业人员希望论文能写在大地上,在南京土地上落地生根,促进产业发展。南京有很多涉农的高校和科研单位,现在南京向我们敞开了更大的怀抱,有了更大施展空间,我们有意愿也有责任与南京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南京实践的“三农”新篇章。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丽华

 

------分隔线----------------------------
网站地图